中国03伊朗惨败出局,市场化害惨了中国

我国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1620.html

亚洲杯1/4决赛今天凌晨举行,中国队0-3惨败于伊朗。

后卫的三个低级失误,为对手“助攻”了三个球,伊朗队笑纳了中国男足送出的三份大礼。

事实证明,即使是重金聘请的意大利名帅里皮,对待中国足球这个巨坑,也无能为力。

过去,中国足球没有钱的时候,我们对伊朗只是惜败,没想到,现在中国足球有了钱,对伊朗,结果竟然是惨败。

为什么中国足球市场化推进了这么多年,我们的足球产业GDP与日俱增,但为什么中国足球的水平,和世界一流、亚洲一流之间的差距却反而越拉越大?

不知从何时起,有一种论调非常流行:中国足球之所以不行,就是因为没有充分的市场化——仿佛只要行政不干预足球市场、赌球黑幕不干预足球市场,中国球员马上就能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了,中国足球马上就跻身亚洲一流,华丽逆袭,光荣挺进世界杯了。

这种一元化的、庸俗单调的市场化万能论,充斥着各大舆论场,实际上却模糊了中国足球真正的根源问题——很多人坚称,中国没有“真正的市场化足球”,那么请问世界上存在过“真正的市场化足球”吗?那种完全没有行政力量染指,完全没有赌球黑幕和权钱交易腐败潜规则的市场化足球和职业化足球,在地球上哪个角落存在过?

1

四届世界杯冠军意大利,国内联赛曾深受“电话门”事件困扰,多支豪门球队牵涉其中;前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法国足协、阿根廷足协、克罗地亚足协都曾曝出过腐败丑闻——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足球环境里,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见得光的经济丑闻,可这并不影响它们成为足球大国、强国。可见,一个国家的足球市场环境是否纯洁,并不是足球水平能否发达的决定性因素。

还有人说,中国足球的市场化、职业化程度不够,起步太晚,所以中国足球水平落后——这个结论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中国足球甲A联赛起步于年,而日本的职业足球联赛始于年,伊朗本土的足球联赛更是直到年才姗姗来迟……但是,日本、伊朗却一直牢牢占据着亚洲足球的前茅位置,显然,把这些国家在足球事业上的相对成功,强行归结为“职业化、市场化程度高”,也是牵强和刻板的。

还有一种论调是,中国人口这么多,基数这么大,只要有了正确的机制,必定能选拔出最优秀的足球人才——这种想法也是一厢情愿,同样人口众多的印度,行政对足球的干涉和羁绊更少,可是足球的世界排名比国足还低。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无法自然而然地得出“只要市场化”就能通向“足球水平发达”这个结论。那些被称作“足球王国”的国家,可能是因为人种禀赋优越、可能因为足球文化氛围浓厚,可能是因为国民营养富足有余力从事足球运动,可能因为青训培养选拔系统比较完备,甚至可能是归化球员多……从来就不是依靠某个单一因素获得成功的。

2

还有一种流行很广的论调:中国乒乓球、羽毛球水平高,是因为市场化程度不足,欧美国家不玩,所以中国选手猴子称霸王;而足球、网球这些项目,市场化程度高,欧美国家的人爱玩,中国人就没优势了……

这些描述实际上是“倒果为因”的——因为很多时候,一个体育项目的市场化,往往是由这个项目的领先国去积极推动的——也就是说,你得先占据了这项运动的高水平地位,然后才会去积极推动这项运动的市场化——乒乓球、羽毛球是由中国、马来西亚这些“优势国”去推动市场化;足球、网球则是由欧美这些“优势国”去推动市场化,而资金财力都明显占优的发达国家,推进市场化的效率显然掌握着先天优势,因此足球网球更能吸引资本和目光的聚焦,能够打造更优越的市场化、职业化氛围。

“玩足球牛逼的国家(如早期的英国、意大利)积极推动足球的市场化”这句话是成立的;但是“我积极推动足球的市场化我玩足球就能牛逼”就未必了。富人有钱,所以喜欢买爱马仕买GUCCI,难道穷人也跟着掏空裤兜买GUCCI买爱马仕,就能发家致富?

另外一点是,羽毛球、乒乓球这些项目并不是“外国人不玩”,恰恰相反,这些起源于欧洲的小球项目,正因为欧洲人在长期的小球竞技竞争中,逐渐输给了在柔韧性和灵巧性上更占优势的亚洲人,才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这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结果。那些“欧洲人看不上小球,不喜欢玩小球”之类的自贬论调,也是妄自菲薄的。

3

另外,我们还要明白一点——市场化的终极追求是什么,是利润。中国足球的市场化,也从来不是出于什么拯救中国足球的宏伟目标,而是通过足球这个媒介获取最大的资本和收益。如果成绩好能够带来收益,那么市场就会往追求好成绩的方向挥动指挥棒,如果成绩坏更能带来收益,那么市场当然也会朝着输球的方向倾斜。

前些年,很多球迷质疑“中国球员是不是赌球了,连XX队都敢输”——如果这种怀疑成立,那也只能说明,在当今世界的足球市场之中,客观存在着这样一条让球员通过输球获利的渠道,也正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趋利避害的人类总是天然地倾向更容易获利的方式。事实上,即使放眼全世界,足球比赛的“假球”、“赌球”传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足球强国仍是强国,弱国仍是弱国。足球水平的排序并不跟体育道德的高洁程度成正比。

另外,中国足球现在处于“亚洲二流”这个水平线,虽然距离中国球迷的期望值十分遥远,但这很有可能是“市场竞争”达成的结果。一个很残酷的结论是,中国足球不过是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以中国人的体力水平、身体素质和在高对抗状态下的技术能力(看看国家队队员停球停出十几米远),能打到亚洲二流水平恐怕已经是最无奈而又最合理的结果。虽然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但如果中国人真的不擅长这项运动,也没必要非得通过逆天的方式改变,更没必要在这个黄种人先天劣势的体育项目上倾注巨大的资金和精力。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足球的青训系统不行,所以足球人才后继无人。所以要想挽救中国足球,就得借鉴日本青训经验,从娃娃抓起——这话自然不无道理,但我们也要明确一个事实,“抓青训”这件事情,本身也是“反市场”的。因为青训本身是一件沉没成本巨大、收效却又极其缓慢的事情,成本风险和亏损风险远远大于预期收益,这种带有“计划经济”、“举国体制”色彩的青训选拔和培养工作恰恰很难通过市场自发的调节机制来完成。

还有人问,为什么中国的小孩都不喜欢足球?为什么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但注册球员和从事足球运动的青少年都这么少?这恰恰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市场配置优质资源的能量,只知道通过竞争可以促进“强强联合”,却没有注意到,市场机制对“劣势项目”的淘汰也非常迅速——在中国,“足球”这个运动项目毫无疑问属于劣势项目,在儿童家长看来,从事足球运动的预期收益和预期前途,远不如从事其他项目,或者耕耘文化科目通过高考升学等途径的回报高,那么结果就必然是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离开足球——这种人才流动的去向,显然也是一种“市场选择”。

当然,我本人并不是完全反对足球的市场化和职业化运作,热爱足球并具有足球运动禀赋的球员加入国际联赛,效力欧洲劲旅,在世界一流水平中熏陶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警惕的只是那种盲目叫嚣“市场化万能”口号,把一切失败和不足都简单归因为“不够市场化”的幼稚论调。中国足球若想雄起,市场的归市场,青训的归青训,计划的归计划,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矛盾具体解决,根本没有什么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神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nddmp.com/ydtd/ydtd/11809.html


当前时间: